导读:
截至3月底,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攀升至创纪录的2.16万亿元人民币。除此之外,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,消费金融、信托公司、担保公司等领域的不良资产更是处于爆发期。如果“逾期60天以上的企业贷款归为不良贷款”这一政策落地,对不良资产的认定肯定会更加严苛,总量也将再创新高。显然,对于机构而言,如何剥离和处置这些不良成了当务之急。随着银行大举抛售不良贷款,有媒体称“现在市场开始向买家倾斜”,不良资产打包的价格持续下降。
近日,消金界发现,某头部风控公司在市场上收购不良资产包,引发市场关注。
连这样的风控龙头都参与到了贷后市场,会不会其中隐藏着新的商机呢?
消金界发现,包括平安普惠在内的资产管理公司和互联网仲裁机构,近期在贷后市场中,都非常活跃。
众所周知,如今催收行业面临严打,消费信贷不良率攀升,尤其是缺乏抵押的消金机构和现金贷平台,回款愈发困难。
某催收从业者坦言:“不管多少钱,只要能卖了就行,反正已经是死账了。”
多位从业者均认为,个人信贷的催收与不良处置,在近期叠加的政策中,出现与一样不一样的新苗头。
部分现金贷平台首逾超60%
相较于银行的不良资产,银行外的小贷、消金机构的不良处置要难的多。
传统消金的不良,一般的处置方式有诉讼追偿、打包出售、核销、资产证券化等。
而如今传统催收行业面临严打,消费信贷的不良很难实现回款。
此前消金界报道过,由于315晚会曝光,加之对催收行业的整治,据某现金贷平台人员透露,M1阶段的回款率由之前的30%,骤然下降至7%。
就在上周,现金贷行业又迎来“3·15”后逾期小高潮。
根据自媒体“放出未来”统计,目前现金贷行业,高级玩家普遍逾期增加5个点左右;中级玩家增加8-15个点,初级玩家在20个点以上;首逾30-40%成为主流,部分平台首逾超过60%。
消金界获悉,目前很多资产管理机构主要收P2P、消费分期、现金分期等场景的资产,但是对714这些不合规的平台,态度比较谨慎,具体收购的价格根据资产的质量进行评估,一般坏账收购价格为1—5折。
“目前我们是交给委外机构来做,未来会考虑自己做这块。”XX科技相关负责人向消金界表示。
此前催收从业者曾说:“不管多少钱,卖了就行了,反正已经是死账了。这部分坏账如果能催回来,那就是百分之百赚。”
消金界了解到,在费用方面,一般都是催收要不回来不收费,能收回多少,则按照多少比例予以提成。
互联网仲裁面临执行难现状
如今传统催收日渐式微,法催+互联网仲裁的模式日渐兴起。
据消金界了解,目前存量客户市场大,尽管大家都在探讨高效的法催途径,但是实际的处置方法有限。
仲裁通的内部员工向消金界反映,目前存量的客户处理不了,新增的是可以进行互联网仲裁的。
而新增客户的前提,是要事先在借款协议里约定过仲裁管辖,通过仲裁获得高质量的裁决书,再进行法院强制执行实现回款;裁中通过公司的服务也能回款。一般说来,5-15天可以出裁决书。
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,难以执行是互联网仲裁普遍面临的难题。
“经常有法院驳回的,理由千奇百怪”,知情人士向消金界透露。
比如,出借人的法律主体认定,成为争议所在。
从法律上讲,网贷平台属于中介,真正的出借方是投资人,属于民间借贷性质,无需牌照。
但是这与最近的司法解释有冲突:禁止无资质企业和个人从事借贷主业。
有些法院的理解就是,没有牌照就是非法放贷,于是一些借款人以此为理由而赖账。
再比如,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:判决下来了,但是法院执行还需要到借款人所在地的中院去强制执行。
大量的案件需要的执行人力可想而知,更何况部分此类案件还是通过互联网法院审理的。
互联网法院在想要调集借款人所在地的法律资源,更是难上加难,这直接决定了不良处置的难度。
不良资产成“买方市场”
相较于消金、小贷机构的不良,银行的不良主要交由四大AMC进行处置。
具体说来,每家银行的处置方式都不一样。比如,信用社改制的时候,曾经强制职工购买不良贷款。
“我们一般以上门清收为主,催收为辅。实在不行也能止扣、划付工资。”某地方邮储银行员工向消金界反映。
除了传统的清收和催收,消金界了解到,也有银行将不良资产打包成资产证券化产品。
“我们银行每季度就有上亿规模的信用卡不良,M3的就被打包成资产证券化,M6以后的再打包进行出售。能够接手的都是当地有背景的,我们有时候不想把把这部分打包出去,就会做坏账核销。”某农业银行内部员工向消金界透露。
核销回来的,自然就算做银行的利润。
据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称,截至3月底,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攀升至创纪录的2.16万亿元人民币(合3140亿美元)。
除此之外,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,消费金融、信托公司、担保公司等领域的不良资产更是处于爆发期。
此外,近日有消息称,监管机构最近几周窗口指导在全国开展业务的银行,必须将逾期60天以上的企业贷款归为不良贷款,低于此前的90天。
如果这一政策落地,那么对于不良资产的认定肯定会更加严苛,总量也将再创新高。
显然,对于机构而言,如何剥离和处置这些不良成了当务之急。
随着银行大举抛售不良贷款,有媒体称“现在市场开始向买家倾斜”,不良资产打包的价格持续下降。
银保监会官网近日发布的《关于开展“巩固治乱象成果 促进合规建设”工作的通知》,对不良资产管理和收购业务进行了明确规定。
这表明,监管也意识了其中的风险所在。
就在5月8日,北京银保监局还公布了对中国华融北京分公司的行政处罚。该处罚显示,中国华融北京分公司的不良资产收购业务严重违反相关经营原则,对该公司罚款70万元。
如何审慎地开展不良资产收购业务、防止“不良”成为“二次不良”,仍然是相关机构所面临的挑战。